加快推动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

2019-07-19 05:40:53

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材料的变革密不可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入融合引发的产业和社会变革,更离不开材料工业的有力支撑。原材料工业是发展材料乃至高端新材料的基础。依托云南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不仅符合产业市场分工,而且有助于加快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有效路径。

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材料的变革密不可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入融合引发的产业和社会变革,更离不开材料工业的有力支撑。原材料工业是发展材料乃至高端新材料的基础。依托云南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不仅符合产业市场分工,而且有助于加快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有效路径。

一、具有向材料工业转变的基础优势

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矿电结合,以黑色、有色、化工、建材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已发展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大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成效日趋明显,在带动就业、增加税收、培育和集聚一大批高技术人才的同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44.3%和28.9%,长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地位。重点基础原材料产品产量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十种有色产量320万吨,占全国比重7.8%,位列第五位。其中锡占全国总产量52.4%、锌19%、锑11.4%、铅10.7%、铜6.3%、铝5.2%。以黄金为主的贵金属产量位列全国第四位,以锗、铟为主的稀散金属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位。黄磷、工业硅产量及品质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化肥产量占全国4.5%,以高浓度磷复肥为主的农化产品已成为云南化工的品牌。钢材、水泥、平板玻璃产量虽然分别达到1935万吨、9493万吨和1082万重量箱,各占全国产量1.7%、3.8%和1.4%,但仍然难以满足区域市场需求。

但原材料工业自身存在的创新发展不足、产业价值链低端、节能环保压力大、部分产能过剩、综合竞争力弱等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已明显不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时不我待。

二、向材料工业转变已初见成效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快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之后,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研发材料工业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基础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已初见成效。

黑色金属材料品种结构不断调整。建筑钢材比重已调整到78%,400兆帕及以上高性能抗震钢、耐酸钢、管道钢、易削切钢、特种异型钢、不锈钢及不锈钢复合材、金属锰及合金等黑色金属材料比重逐步提高。

有色稀贵金属压延加工及新材料产业蓄势待发。十种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率已提高到21%。铝型材、宽幅铝板带箔生产能力已达到50万吨,并正在开展50万吨精铝带箔项目前期工作,电解铝就地加工应用蓬勃发展。铜材加工已具备40万吨能力,高速铁路用铜银合金、铜锡合金导线,已用于国内多条电气化铁路,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锡基材料已形成10大类产品系列、500多个规格品种。2万吨钛板材和6万吨氯化法钛白材料项目已建成投产。锌合金、铝镁合金、锡基合金及多元合金生产已初具规模。铅酸电池及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液态金属界面导热材料、电子墨水材料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并已开发出10种以上有色稀贵金属液态化生产技术。贵金属信息电子、蒸发、钎焊、键合等一批稀贵金属新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领域。以锗、铟、镓、砷等高纯材料为基础的红外光电子材料产业已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和应用已全面起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已占全省总产能95%,高档安全玻璃产能即将形成,建筑装饰天然及人造石材体系基本形成,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化工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增加。聚甲醛、聚氯乙烯、季戊四醇、锡基化工等基础化工材料规模逐步扩大。高浓度化肥比重达到85%,高效复合肥、水溶性肥、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重质纯碱和离子膜烧碱比重达到95%。生物农药研发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效明显。高毒农药生产已全面取缔。

非金属功能性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以工业硅为基础材料的光伏产业已成体系,并已具备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发展条件。石头纸生产及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玄武岩纤维技术已经成熟正待招商,以碳化硅材料为基础的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纤维等新材料产业正在启动,硅藻土、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精细化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

三、差异化推进重点材料产业体系建设

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要求,坚持“有扶有控、做强做优、彰显特色、绿色发展”和“坚持有实力大企业集团适度开发、坚持生态开采、坚持节能减排达到最好水平、坚持精细化新型化延长产业链”的发展原则,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清洁水电能源为载体,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差异化推进“产业配套、价值链协调”的重点材料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国内市场的材料加工应用基地。

(一)适度发展水电铝和硅材料产业

水电铝材料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铝土矿资源,并以先进成熟的铝土矿开发和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周边及省内铝土矿开发和氧化铝生产能力,加快“桂铝入滇”步伐,推进氧化铝基地建设,强化水电铝材料产业发展原料保障基础。构建完善水电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利用市场化价格机制,引导国内电解铝产能和精深加工技术资本有序向云南转移,推动铝电一体化发展。重点支持发展铝板带箔产业链,以铸造铝合金、车用铝合金轮毂为重点的铸造产业链和铝型材、铝线材产业链,加快发展铝空金属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化。

硅材料产业——鼓励中小水电和硅矿资源富集区集中布局硅材料产业园,不断完善硅产业体系。以工业硅分级利用为基础,重点支持发展以太阳能级多晶硅、单晶硅为材料的光伏产业,以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为材料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产业,以有机硅为材料的有机硅下游产业。

(二)巩固提升有色金属材料产业

鼓励实施老矿山“探边摸底增储”,有序建设铜、镍等有色金属资源接续地。深入开展资源整顿整合,推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积极推动境外资源合作勘探开发利用。强化开发管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上大压小、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科学控制有色金属初级材料冶炼产能,集约发展精炼材料。积极研发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低成本、高性能合金材料,延伸产业链,集中建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规范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市场,规模化建设有色金属再生基地。鼓励发展电力电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用铜产业链,进一步拓展高效节能铸铜转子、高强高导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等高技术含量材料发展空间,适时发展铜板带箔及复合材料。以铅电极、铅酸蓄电池、铅基合金和再生铅等产品为重点,延伸铅产业链。加快发展锌基合金及锌化工产业链。加快拓展锡金属应用领域和空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球市场话语权。以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做强做大以氯化法钛白粉为重点的钛精细化工及粉体功能材料产业链,巩固钛铸锭及钛材产业链,延伸发展钛合金及钛制品。

(三)调整发展黑色金属材料产业

深化黑色金属矿产开发整顿整合,研究开发难选冶资源加工利用技术,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周边资源有效途径和方式,保障黑色金属材料产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淘汰落后、技术进步、装备升级和节能减排,深化钢铁企业集团兼并重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以推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和多元化材料发展为重点,适度发展非高炉还原铁和短流程钢,加快发展不锈钢及不锈钢复合材,促进不锈钢材料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高强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锰系材料发展。

(四)调整优化化工材料产业

煤化工——推进煤气化“云煤技术”推广应用和改造升级。谋划建设大甲醇装置,发展烯烃材料集群。以寻甸先锋清洁能源试验示范项目为基础,积极推进昭通褐煤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产业链。适时推进煤制油副产均四甲苯材料规模化延伸加工和应用。

磷化工——支持磷矿资源分级利用,鼓励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控制压缩黄磷产能,重点推进先进节能管理技术改造、延伸黄磷产业链、强化“三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支持现有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企业利用现有磷酸铵盐装置,分流建设工业级磷酸铵盐等多品种材料生产线,拓展高浓度磷肥生产装置发展空间。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开发以热法磷酸或湿法磷酸净化为主的精细和专用磷化工材料产品。

石油化工——推进石油炼化副产品规模化发展聚丙烯、异辛烷、精对苯二甲酸(PTA)等基础材料,配套煤化工集中布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延伸材料基地建设,逐步推进聚酯材料在全省范围内延伸加工应用。

盐化工——巩固提升电石乙炔为核心,以1,4—丁二醇和醋酸乙烯等为主体的特色盐化工材料产业链,初步建成氯碱—电石—能源材料产业配套体系。支持有机无机金属盐类化工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建设。

农化产业——总量控制高浓度磷复肥发展规模,优化规范中低浓度磷肥产业发展。鼓励合成氨及氮肥企业实施原料、品种结构、质量安全的技术路线提升改造,推动外向型氮肥生产力能力建设。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鼓励发展高效复合肥、水溶性肥、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加快生物农药研发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有条件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的低微毒化学合成农药。

(五)优化发展绿色建筑材料产业

依托非金属矿产集中地,统筹规划,培育发展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严格准入,建设非金属矿产深加工材料基地。持续推进建筑装饰天然及人造石材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石头纸生产及应用规模,加快玄武岩纤维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发展碳化硅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纤维、新型玻璃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夯实硅藻土、高岭土等精细化利用产业化基础,形成一批特色非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

严格控制水泥熟料总量,2020年前总产能控制在2015年水平。采用综合措施倒逼淘汰能耗高、污染大落后装备产能。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发展绿色建材产品,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重点城市周边布局绿色建筑材料加工基地,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加快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按需控制平板玻璃产能,支持有条件州市利用“两个市场”高标准建设生产加工一体化玻璃材料,促进玻璃材料深加工集聚发展。支持高标准建设建筑卫生陶瓷材料基地。

(六)大力发展稀贵金属材料产业

深化黄金矿产资源整顿整合,推进黄金矿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并促进绿色生态数字化矿山建设。以黄金龙头企业为主体,集中建设3个黄金精炼及深加工生产基地。鼓励各类主体投资黄金饰品加工及金基新材料产业。“多品种、小批量”发展铂族金属材料,重点发展功能材料、微电子及信息材料、高纯材料,配套发展贵金属下游产品。集中布局发展锗产业,重点推进发展锗红外光学产品、锗光伏产品、锗高端专用材料及器件等,建设国家锗材料基地。推进原生铟资源及含铟二次物料向龙头企业集中,集中形成铟回收规模效益。研发铟基新材料,产业化发展铟化合物、铟基合金、半导体材料等,支持开展含铟光伏转换薄膜材料应用、ITO靶材等基础性研究和产业化。加快推进砷化镓、氮化镓、磷化铟、铜铟镓锡等高效节能复合材料,占领新一代光电信息半导体材料生产及应用制高点。

落实国家稀土战略,推进稀土资源整合。依托整合主体建设稀土特色产业园,促进发展稀土冶炼分离及高性能钕铁硼磁性材料、稀土储氢合金粉材料及下游稀土应用产业链。以稀土催化材料为核心,加快推进化工催化剂材料产业化进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合作发展稀土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

相关文章